在五年前,以色列人Gilad Segev的身份还非常单纯——一个常常出现在以色列金曲榜上的人气歌手,他一边在全球各地旅行,进行歌曲创作,把在沙漠、海洋、高山、都市中汲取到的灵感融入自己的歌曲中,一边在纽约、洛杉矶、旧金山、亚特兰大、奥兰多、波士顿等地开着自己的巡回演唱会,还时不时会与以色列有名的女歌手Miri Mesika合作,登上以色列的新年音乐会。
然而,五年前第一次来到中国后,他的身份变得立体和多维了,他给自己起了一个中文名字——吉拉德,还称自己为“行者”,并回到以色列特拉维夫建立了自己的品牌——Passerby。此时的他,虽然依然在进行音乐创作和表演,但是他更希望大家能把他当作一个桥梁,这座桥梁的西边在以色列的特拉维夫,在地中海沿岸,在犹太文明的中心;而桥梁的东边则在中国成都。
当聊到自己和中国是如何结缘时,吉拉德总会提到自己的一个梦境。在那个梦境中, 有一个中国老者的形象反复出现,彼时的吉拉德已经游历过世界上许多地方,从地中海出发,跨越过欧洲大陆,远渡过北美诸州, 与非洲的舞者合作过MV, 也与东南亚的歌唱者吟咏过生活,但是他总觉得只有那个中国老者向他发出的,是一种仿若来自故乡的呼唤,牵引着他一定要来这个东方国度看一看。
于是,五年前,吉拉德来到了中国的首都北京,他一面带着对中国的好奇心,一面又带着想把以色列历史文化带到中国的使命感,而令他意外的时,初次中国之行竟完全改变了他的事业轨迹,甚至是人生价值观,离开之时,他有了一个颇具哲学含义的中国名字——“行者吉拉德”。回到以色列之后的吉拉德,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品牌 “Passerby”,他决定不再局限于一个“歌手”的身份,而是通过自己的旅行、完成的作品来传递自己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和对这个世界的领悟,而他把这份事业的重心放在了中国。
“犹太人是非常注重‘根’的民族,我创作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在用音乐寻根。而来到中国之后,我感觉到,这里也能寻找到‘根’,这个根不是某一个人的‘根’,它更像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根源之一,这是中国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中国,吉拉德看到的一些民间乐器,不管是形状和弹奏方法都能在以色列找到类似之物,这更坚定了他要为两个国家、两种文明的深入交流做点什么的信念。
第一次的中国行之后,吉拉德建立了自己的中文网页,开通了自己的微博官方账户,还建立了在中国的工作团队,负责自己在中国的各项工作事宜,并把工作团队建在了成都。
谈到为何要把自己在中国的工作团队放在成都,吉拉德说,相较于上海的快节奏生活,成都的自然风貌与休闲感更契合一个旅行音乐人的创作环境,他甚至认为成都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 他用“the city of music in China”(中国音乐之都)来形容成都在自己心中的地位,而今年成都到特拉维夫直航的开通,也让他往返两地的过程便利了不少。
五年的时间过去,“行者吉拉德”的微博粉丝已经有30多万,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成都多地都举办过演出,更收获了不少的粉丝和挚友。
不过,在吉拉德的心里,除了做出好的音乐,把好的演出呈现给中国观众之外,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行者,把自己所感悟到的行者哲学传播出去,是他更为在乎的事。
在行者吉拉德中文官方网页的首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只有摒弃小我才能找到真我”。在他行走世界这些年的过程中,“寻找真我”一直是行动的主题,这个真我不仅仅属于他个人,更属于这个世界,属于潜藏在不同文化之中的那份真。
为了寻找这份真,吉拉德已经游历过中国的许多地方,包括新疆、西藏、云南以及四川西部等少数民族聚居比较集中的地方,吉拉德在这些地方一路行走一路寻找,他说自己寻找的是散落在民间的音乐能量。
“不是只有歌手、音乐家做出来的音乐才是好的(音乐),往往是生活中的普通人,他们有可能是小商贩、牧民,也有可能是医生、律师等,他们之中那些热爱音乐的人,有时候更能诠释和展现出音乐的魅力。他们提供给我的创作灵感,是真正触动我的东西。”
于是,除了几场登台演出之外,吉拉德在中国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拜访中国民间音乐人和各行各业的朋友中,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结识更多的人,并且没有任何既定路线,更没有攻略,整个过程显得随缘随性,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他所倡导的行者的生活。
“我的旅行不是以地域为节点的,我把人作为我旅行的站点,因为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我用这样的方式去看世界”,吉拉德说,他会将旅途中所有的见闻和体验用音乐表达出来。
在吉拉德的官方微博上,记录了他走过的路与见过的人,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创作,让他的作品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更为多元化,文化的碰撞在这里显得火花四射。比如他的经典作品——《GoldRush》就融合了以色列希伯来音乐风格和也门的布鲁斯元素,来自中东、北美、亚洲的舞者各自舞动,表达自己对世界和音乐的独特认知。
而“行者”生涯更让吉拉德这些年的创作范围突破音乐的局限,发展向文学作品等更宽广的领域。
吉拉德写了一本关于“行者”哲学的书,在这本书中,他把自己对世界、对生命、对人生的感悟都提炼成经典的语句,配上颇有视觉震撼的图片,给人以心灵上的启迪。书籍甫一完成,吉拉德便请人将它翻译成中文,期待能够尽快在中国出版,分享给中国的读者。
吉拉德说,已经有一家成都的公司表示出了对这本书的兴趣。在成都,他经常能感受到,人们对于文化的重视,他们能够理解文化产品的价值并愿意为它买单。
在吉拉德看来,“行者”的修行是对这个世界不同文化的溯源,而他个人的“修行”则是希望通过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东西方两种文明之间沟通交流、相互理解起到一点作用。他所谓的“西方”和“东方”,西方专指特拉维夫,东而方则在天府之国成都。
“中国和以色列的文化有非常多相通的地方,比如说两个国家都有着几千年文化的积淀,有比如两个国家都很重视家庭,而且大家都很擅长倾听⋯⋯这些共同点让两个国家之间的交流有了坚实的基础,即便我不会说中文,你不会说希伯来语,也不会妨碍我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在成都,吉拉德有一个近10人的团队在支持着他,他把这里称为自己在中国的“基地”,而这个基地已经用心运营多年。
“在成都的工作点并不只是面对中国市场的, 我常说这里是global base, 是我在以色列之外的唯一的工作驻地。”回顾在成都建立工作基地的过程,吉拉德坦言遇到过不少的困难,包括语言问题,以及文化差异带来各种障碍等等,但是他感谢在成都遇到的各种朋友,因为这些朋友从来不会怀疑或指责他,而是不断鼓励他,这给了他很大的力量。
“成都还是一个和自然联系十分紧密的大城市,我在这里能找到回家一般的归属感。”吉拉德说。
多次往返成都与特拉维夫的吉拉德感觉,虽然,这两座城市之间,绝大多数的人们联系并没有那么普遍与频繁,甚至还有很多语言上的障碍,但是并不妨碍两地的人们可以成为朋友。成都人对异国友人的欢迎热情与特拉维夫的人们相似,这也让他在这里交到了不少的好友。不过,与特拉维夫靠海的地域风光不同,成都是一座被山水林木环抱的城市,这让吉拉德每次来到成都都会在归属感之外体验到新鲜感。这些年里,吉拉德对于中国的各类传统乐器,比如古琴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也计划邀请一些四川与成都本土的音乐家用乐器演奏的方式参与到自己的新歌创作中。“既然这些传统的音乐和乐器能够保留至今,一定是经过时间筛选的,是最好的东西。”吉拉德说,如何用音乐的方式把过去、现在与未来承接起来起来,是除了如何把中以两地的文化联系起来之外,他格外关注的另一件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